离不开的“阿贝贝”到底是个啥?

2025-03-24
作者:绵阳市妇幼保健院丨市儿童医院 廖晓姣
浏览量:4198

听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阿贝贝”。有的是一个玩偶,有的是一只安抚奶嘴……走哪带哪,只有抱着“阿贝贝”,小朋友才能安稳入睡,而且就算它再臭、再脏、再烂,也不能洗、更不肯扔。那么,这些在成人眼中或许是“该丢的破烂”,但在孩子心中却是不可替代的“守护神”。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被孩子盘到包浆的“阿贝贝”背后藏着怎样的心理密码与生命力量。

“阿贝贝”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渡性客体”,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用来替代母亲给予自己安慰的物品。孩子们的“阿贝贝”通常是柔软的,如毛巾、毯子、毛绒玩具等,象征着母亲的存在,能够帮助孩子缓解焦虑和不安全感,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应对与母亲分离时的焦虑。

孩子们会通过“阿贝贝”来幻想母亲还在身边,从而实现从完全依赖到逐渐独立的过渡。随着孩子逐渐成长,“阿贝贝”的重要程度通常会逐渐下降,孩子对其依赖性也会慢慢降低。但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压力或心理创伤,可能会持续对其保持较强的依赖。

作为家长,该如何正确看待孩子们的“阿贝贝”?

尊重孩子的依恋,避免过度批评。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不要因此感到焦虑,甚至批评孩子“太幼稚”或“不够独立”,更不要因为觉得“东西太旧”或“不卫生”而强行更换或丢弃。这样会使其不安情绪加剧,甚至产生更加强烈的依赖心理。可以尝试与孩子这样沟通:“给小熊洗个澡好不好呀?把它变得更干净!”“妈妈知道你很喜欢小熊,但你已经长大了,可以试着和小熊一起做些新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逐步接受新的变化,减少抗拒感。

提供支持与陪伴,建立安全感。

孩子依赖“阿贝贝”,往往是因为面对分离或陌生环境时感到不安。家长可以通过更多的陪伴和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安全感。例如,当孩子感到焦虑时,可以给予拥抱、轻声安慰,或者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日常生活中要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陪伴。

耐心引导,逐步减少依赖。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可以逐步引导减少对“阿贝贝”的依赖。例如,鼓励孩子多去参加社交活动,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更广泛的社交和活动中找到乐趣和安全感;尝试为孩子引入新的“替代物”, 比如有趣的玩具或绘本,来逐渐转移注意力;还可以通过表扬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收获独立解决挑战的成就感。

创造机会,培养自主性。

过渡性客体的依赖往往与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密切相关。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选择衣服,或者独立完成一些小任务,以此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主性。当孩子展现出独立性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减少对“阿贝贝”的依赖。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
0.1503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