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院士:近十年我国中药质量显著提升
新华网北京3月31日电(刘映)“人参为什么长在深山老林里?红景天为何长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植物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长,要分泌很多支撑它抵抗恶劣环境的物质,而这些恰恰就是药效物质。中药材是有一定抗逆性的,不能像种庄稼一样大肥大水地种植。”3月28日,在由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等单位主办的第一届中药产业互联互通大会上,联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药材作为中药产业的源头,其质量好坏不但关乎百姓健康,更是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近十年来,在国家各部门重视,以及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企业等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中药质量显著提升,中药饮片整体合格率从68%升到近98%,较好地保障了中医药临床服务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中医药产业进入体制创新与模式革新阶段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伯礼表示,今年首次将“完善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并列,这也标志着中医药产业进入体制创新与模式革新的关键阶段。
今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更是从中药全产业链角度系统部署了产业发展,覆盖从种子种源到新药研发、从田间地头到临床价值的全环节。
俗话说“谷贱伤农”,药材贱了也伤农。药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整个行业,同时还关系着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如何确保中药材的优质优价?
“中药质量提升的核心在于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全链管控、技术赋能与市场创新,走出一条兼具中医特色与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升级之路。当前,我国中药材市场抽检合格率已从十年前的68%提升至近98%,这一成果得益于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严格规范。”张伯礼说,提升中药材质量的首要环节在种子和种植端。中药的有效成分多源于植物在恶劣环境下分泌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长在深山老林中的人参药效远高于温室种植的“人参萝卜”。为此,要大力推广“仿野生种植”模式,如林下参种植,减少人为干预,确保药材“道地性”。同时,借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科技,通过数字化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结合大数据分析最佳采收时间,提升药材品质。其次是就地加工与标准化生产。鲜药材易在运输中霉变,鼓励在种植基地附近建立标准化加工厂,实现采收、炮制、仓储一体化。为促进中药材质量提升,联盟自2018年开始提出“三无一全”概念,即无硫加工、无真菌毒素污染、无公害,全过程可追溯,推动生产企业通过“三无一全”核定。
三方协同推动“药材好,药才好”
针对小农户分散种植的监管难题,张伯礼说,种药材和种粮食不一样,普通农户对药材的需求量难以预测,质量上更难以把控。所以,建议先要确保信息畅通以及加强用大数据做出科学的预测,让农户知道该不该种,种多少,怎么种?这就需要政府和大企业来为农户赋能,通过三方协同来推动中药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联盟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动的事情。
本次会上新发布了“2024年第二批中药材‘三无一全’品种基地”。截至目前,总计审核通过有效品牌基地优质药材累计87个品种,面积达到140万亩以上。还新发布了48个“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区)”,张伯礼说,“当前阶段,各县政府不仅要鼓励药农种植,更要注重指导他们如何科学种植,这些示范县正是体现了对药农‘提供服务’的意识。如山西省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供应种子、肥料,并建立育苗车间,显著提升了党参等道地药材的标准化水平。同时,对示范县和基地实施动态考核,不达标者取消资格,形成‘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未来,联盟不仅要抓前端药材质量,还要抓新药创制和药物改造,抓以临床疗效、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定价机制,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唯有坚守‘药材好,药才好’的初心,方能在全球健康产业中彰显中医药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