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微创“镇痛神器”——中枢靶控镇痛输注技术(IDDS鞘内泵)

2024-11-21
作者:江油市人民医院 王丽 马可鑫
浏览量:3719

癌性疼痛是由于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是造成癌症中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晚期癌性疼痛程度剧烈,24小时持续疼痛让患者痛不欲生,消耗体力,使免疫力迅速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面对生活的信心。

据统计,60%以上的癌症患者饱受癌痛折磨,半数以上为重度,七成未获有效缓解,生存之路雪上加霜。尽管癌症治疗日新月异,生存率提升,但癌痛完全缓解仍是一大难题。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如影随形,阿片类药物亦非万能钥匙,部分患者因副作用难忍,治疗之路步履维艰。

那么癌痛难题,是否真的无解?

其实不然,江油市人民医院疼痛科的专家团队为我们揭示了癌性/顽固性疼痛治疗的一项前沿技术——中枢靶控镇痛输注技术(IDDS鞘内泵),这无疑是癌痛管理领域的一把“利剑”。目前,该技术已在江油市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多例,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那么,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呢?它的适应症又有哪些?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为您深入剖析该技术在癌痛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与应用价值。

就在前不久,江油市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了一位饱受癌症疼痛折磨的患者张大爷。四个月前,60岁的他被确诊为“胰头腺癌”,于上级医院行手术治疗,虽然手术成功,但出院后,上腹部却成了疼痛的“温床”,时而如潮水般涌来,时而加剧,偶尔还伴随着腹胀的困扰。这场疼痛风暴,让他的饮食与睡眠变得支离破碎,生活质量急剧下滑,VAS评分直逼10分,即便是曲马朵、吗啡这样的止痛“强将”也难以撼动其分毫,反而带来了诸多不良反应。

这期间,被疼痛折磨的张大爷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最终来到了江油市人民医院疼痛科。面对这位被疼痛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患者,疼痛科主任梁耘及其团队迅速行动起来,经过充分讨论与精细评估,为张大爷进行了中枢靶控镇痛输注技术(IDDS鞘内泵)植入术。术后,疼痛仿佛被施了魔法,VAS评分骤降至1~2分,患者终于摆脱了那些苦涩的口服药和频繁的针剂,饮食与睡眠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节奏,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枢靶控镇痛输注技术(IDDS鞘内泵)

中枢靶控镇痛输注技术(IDDS鞘内泵)植入术,是国内外镇痛领域的领先技术,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给药方式。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有效手段,WHO指南中将其作为顽固性慢性疼痛、剧烈癌痛治疗的「第四阶梯」。

中枢泵.jpg

IDDS鞘内泵示意图 

医生为患者行微创手术,通过一根柔软的导管将镇痛药物(吗啡)直接注入鞘内腔,阻断疼痛信号经脊髓向大脑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该疗法对其他方法不能解决的疼痛,具有更为优越的镇痛效果,并且减少止痛药物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治疗。

从临床和患者获益角度考虑,鞘内镇痛治疗使用越早患者越受益,及早使用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长、更有效的镇痛效果。同时,不良反应更小,使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更为显著。而且有研究证实,有效镇痛能不同程度延长晚期癌痛患者的寿命。

相对于全身性使用阿片类药物,鞘内给药更为安全,并发症和死亡率更低,更改治疗方案的可能更小,因此目前专家共识推荐,不能再将其列为大剂量全身使用阿片类药物无效后的补救措施,应作为癌痛的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中枢靶控镇痛输注技术(IDDS鞘内泵)适应症

1.口服镇痛药物不能耐受或不良反应限制了剂量的进一步增加,患者寻求其他给药途径,并自愿接受IDDS治疗;

2.尽管采取了最优化的全身药物治疗,但仍有中度以上的疼痛;

3.静息痛和活动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病理性骨折、神经丛受累、盆腔癌痛综合征等;

4.局部或区域性疼痛,需要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才能达到镇痛效果,如晚期癌症神经根性躯体和肢体痛、下肢缺血痛等;

5.对IDDS反映良好的情况(如胰腺癌,早、中期癌症患者),且患者主动/自愿选择IDDS治疗。

优势显著

1.大大减少镇痛药物用量,降低恶心、呕吐等副反应1毫克鞘内输注=100毫克静脉注射=吗啡300毫克口服。

2.解决患者全面性疼痛,有效减少“爆发痛”。

3.提升患者免疫系统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4.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只需每15—20天来院更换一次药盒。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