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疗改革,助推县域医院高质量发展奋勇争先

2024-08-19
作者: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
浏览量:5273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健康始终被放在现代化发展的优先位置。随着人民群众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需求变化,县域公立医院作为人民群众寻医问药的“桥头堡”、基层百姓健康服务的“前沿哨”,责任越来越重大。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是一所集预防、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担负着浦口区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任务,并为毗邻的安徽省和县、全椒县、来安县近100万人口提供医疗服务。随着由区政府投资31.59亿元的医院三期工程即将完工,2024年底正式开放,届时,新增1000张床位的医院将大幅提升自身的医疗服务能力。

当前,医院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瞄准人民群众看病的“急难愁盼”问题,想方设法谋划长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谋划改革求真务实,激昂奋进精神,增强攻坚克难的决心,新征程上,必须以更加强烈的历史担当把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医疗卫生健康领域的改革战略部署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以改革的勇气和决心破顽疾、惠民生、助发展。

一是围绕改革重点,提质增效优内涵。很多患者选择跨区域就医,根源还是在于本地医疗“高峰”尚未突显。立足实际,积极跨越与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地的一江之隔,围绕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聚焦医疗技术能力、教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医疗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的内容。毫不动摇地强化医疗硬实力。医疗能力是医院发展的硬杠杆,医院始终坚持将能力提升放在首位,高位谋划,统筹推进医疗资源扩容。聚焦“三医”联动发展,透彻研究医保DRG制度,针对重点病组实施精准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流程,医保工作获多项荣誉表彰。加快急诊急救中心建设,围绕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急诊急救中心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完善院前急救网络和兜底工作,转诊病人有效减少。开设多元化专科专病门诊,如骨肌门诊、减重门诊等,筹建江北关节与运动医学中心、腹痛中心、消化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等特色诊疗中心,充分整合医疗资源,实现精准就医便捷化。加大中医药特色建设,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配合完成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评估调研工作。严格执行“三合理一规范”原则,开展医疗质量专项督查,促进检验检查、药物使用等医疗行为的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引进先进高端设备,提升硬件设施,推动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医疗手段革新,开展多维度介入治疗、机器人手术等,在各专科领域实现新突破。毫不动摇地坚持育才兴队。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医院保持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内育外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化人才内部培养体系,制定“树人计划”方案按年龄、层次培育医院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科研平台、鼓励省内外进修学习等方式,针对性倾斜资源,激发院内年轻人才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潜能。拓宽人才引进视野,采取灵活多样的引才政策,分专科、分阶段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增强优势专科的基础,补齐薄弱专科的短板,构建高水平、多层次的人才梯队。近三年共引进8名高层次人才,普外科、关节科、急诊科的业务能力显著提升,一个人才带动一个科室、一个科室推动整体学科发展的现象层见叠出。毫不动摇地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科研转化则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医院制定全方位科研激励政策,鼓励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文发表及医学教育项目开展,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同时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医院发展提供创新源泉。近三年来医院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0余项,获得各类科研立项132项,发表论文730余篇,其中SCI论文88篇,核心期刊104篇,伴随附属医院建设的推进,未来在科研成绩方面还将节节攀升。

二是明确改革主线,改善就医重服务。群众满意度是衡量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尺,服务跟得上,医疗才更可及。“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在夹缝中生存的县域医院,只有持续做好服务,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首位,改革才有方向和意义。重塑就医流程。排队两小时,就诊十分钟的繁琐烦琐流程让群众望而却步,看病烦、看病贵的固有观念长期存在,改变还需一步一个脚印长期坚持。简化就医步骤,实施高效便捷的预约诊疗制度,提供微信公众号、自助机、人工窗口等多渠道挂号预约方式。加强互联网医院建设,开通线上咨询、检验预约、药品配送等服务,分流简单门诊需求,让数据多跑路,让服务送到家。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打破科室壁垒,解决复杂疾病联合诊疗难题,实现“医生围着病人转”的高效服务。改善院内停车管理,优先保障患者停车需求。增设医保脱卡支付功能,实现无卡就医秒结算,提升就医便捷度。优化就医服务。医疗环境和设施设备是现代医院发展的软包装,对患者就医情绪及整体满意度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长远固然需要精心布局,当下更要主动作为。打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分区域实施门诊环境小改造大升级,增设医患书香阅读区域,丰富医院文化内涵。为适应不同患者群体的就医需求和习惯,开设无假日门诊及中医特色夜间门诊,保障多时段看病;落实“一号管三天”政策,延长挂号有效期,减少无效等待;建成住院“一站式”服务中心,出入院办理更加快捷。推进检验结果互认,实现住院患者不出病区即可完成心电图等检查,以问题为导向,减少患者来回奔波,持续提升服务效率。凸显人文关切。服务有力度还需有“温度”,致力于让患者有“医”靠,呼吁全体医护人员把来院就诊的病人当“家人”对待。针对老弱病残群体,建立“霞姐工作站”党建服务品牌,提供一对一的挂号指导、检查陪同及答疑解惑;大力发展老年医学科,开展便秘、记忆衰退等老年病个性化诊疗,为老年患者构建全生命周期、全人全面的综合预防诊治管理模式。针对社会心理问题普遍化趋势,扩充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心身医学中心,联合高校心理专家,共同守护青少年及成人的心理健康。开展安宁疗护服务,为肿瘤患者提供临终关怀,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与慰藉。

三是涵盖改革多方面,多维联动创满意。群众最大的呼声就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要,为了实现区域百姓“看病不过江”的夙愿,除了内强素质外,着力拓展合作领域,创新改革的方式方法,外树形象,通过全方位的品牌塑造与升级,提升区域就诊率。上拓医联合作强化影响力。变单一合作为多向合作,与长三角地区多家知名医院建立“疾病诊疗中心”,引进头部专家及专业资源建设“专家工作室”,打通诊疗上转的“肠梗阻”,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精准把脉区域儿童就医需求大、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率先与儿童医院开展深度融合协作,按需求、分专科逐步推进合作进程,重塑并提升医疗服务口碑。下沉医共体合作夯实基层。响应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要求,主动担当加大对基层单位的扶持力度。由院党委牵头,携手15家社区缔结“医网融合”战略协议,开创“网格+医生”新型治理模式,医疗科普融入网格化的社区管理之中。实施“专家工作室+社区联合病房”模式,每年派驻超过半数专科下基层开展各项医疗行动,显著提升基层服务水平。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构建完善的慢病监管体系,确保全区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管理和治疗服务。左右协同扩大医疗朋友圈。加强与区域内教育机构的紧密联系,与7家高校校医院签署合作协议,校医院与医院无缝衔接,开通绿色通道、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服务,扩大健康辐射范围,为师生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咨询和诊断服务。同时,延伸健康服务至企业园区,打造“健康驿站”,提供体检报告解读、全科诊疗、心理咨询等多层次的保障服务,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健康筛查等活动,提升企业员工的健康素养。在精心布局区域合作同盟的基础上,拓展合作网络,深化与周边邻县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加速推动形成都市圈急救一体化联盟,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协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公立医院,尤其是县域医院高质量发展道阻且长。但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站稳人民立场,明确改革的方向,把握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深化改革的实质内容,致力于持续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与效率,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在就医过程中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责编:阎秀峰 鲁菲)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