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痛那些事儿,家长必知

2025-04-25
作者:任丘市人民医院 儿科 韩清河
浏览量:5133

在儿科门诊中,腹痛患儿占据了相当比例的就诊量。儿童腹痛犹如一个待解的医学谜题,其背后往往潜藏着多样化的诱因。作为家长,掌握相关医学常识能够帮助在孩子出现腹痛时准确判断病情,采取恰当措施,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儿童腹痛:需要警惕的"健康警示"

腹痛是儿科常见临床症状,可见于各年龄段儿童。部分腹痛可能仅是一过性功能紊乱,可自行缓解;而另一些则可能是机体发出的重要"求救信号",暗示着潜在严重疾病。研究数据显示,学龄期儿童中约有10%-15%存在反复腹痛的情况,因此家长必须对此保持足够重视。

一、腹痛诱因全面解析

(一)饮食相关因素

1. 量进食: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尚未完善,面对喜爱的食物容易失控。特别是在聚餐、节庆等场合,过量摄入高脂、高糖或油炸食品,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消化不良性腹痛。此类腹痛多在餐后短时间内出现,疼痛集中于脐周区域,常合并腹胀、反胃等消化道症状。

2. 不良进食习惯:部分儿童存在进食过快现象,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不仅影响食物消化吸收,还会导致过多气体随吞咽进入消化道。胃肠道内气体蓄积可能引发平滑肌痉挛,产生阵发性腹痛。通过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此类症状通常能够得到改善。

3. 食物致敏反应:婴幼儿群体中,乳蛋白过敏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摄入乳制品后出现腹痛、腹泻、皮肤皮疹等过敏反应。此外,部分儿童对蛋类、海鲜、麸质等食物存在特异性反应,进食后同样可能诱发腹痛。这类腹痛具有明确的食物相关性,规避致敏食物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二)消化系统疾病

1. 感染性胃肠炎:主要由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所致。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及呕吐,部分病例伴随发热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食用不洁食物是主要传播途径。

2. 功能性肠痉挛:儿童期常见非器质性腹痛,发病机制与肠道气体异常增多、肠蠕动紊乱等因素相关。临床特点为突发脐周剧烈疼痛,程度不一,可通过物理疗法缓解。发作间期患儿一般状况良好。

3. 肠系膜淋巴结炎症: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经血行播散至肠系膜淋巴结引发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以游走性隐痛为主,可能伴有全身症状。超声检查可见特征性淋巴结肿大。

4. 排便功能障碍:部分儿童因膳食结构失衡或排便习惯异常导致便秘。干硬粪便蓄积可引起肠管扩张,表现为左下腹持续性胀痛,伴排便困难及粪便性状改变。

(三)其他相关因素

1. 腹部受凉:儿童腹壁肌肉较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睡眠时被褥滑落、衣着单薄等情况可能导致腹部受寒。低温刺激可引发肠道平滑肌收缩异常,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热敷后症状多可缓解。

2. 重金属中毒:环境中的铅污染(如工业区居住环境、含铅玩具等)可能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体内。铅中毒可累及多个系统,消化系统表现为脐周持续性隐痛,伴随便秘、食欲减退等特征。血铅检测是重要诊断依据。

3. 心理性腹痛:学龄期儿童在考试压力、社交困扰等应激状态下,可能表现为非器质性腹痛。疼痛特点为位置游走、程度多变,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常合并睡眠障碍等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心理评估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腹痛临床评估要点

(一)疼痛特征分析

1. 痉挛性疼痛:突发剧烈绞痛,患儿常呈屈曲体位,多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胆道寄生虫等急症。典型肠梗阻表现为痛-吐-胀-闭四联征,腹部听诊可闻及高调肠鸣音。

2. 持续性钝痛:程度相对缓和,压痛定位明确。消化性溃疡患儿可出现进食后疼痛加重,十二指肠溃疡则以空腹痛为特征。腹部触诊有助于鉴别诊断。

3. 局限性刺痛:定位明确的锐痛往往提示局部炎症反应。如阑尾炎早期表现为内脏牵涉痛(脐周不适),后期转为躯体性疼痛(麦氏点固定压痛)。

(二)疼痛定位诊断

1. 上腹疼痛:需考虑胃食管反流(餐后烧灼感)、胰腺炎(向左腰背放射)等疾病。胰腺炎患儿常呈屈膝卧位以减轻疼痛。

2. 脐周疼痛:小肠病变的典型表现。肠系膜淋巴结炎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腹部超声可见肿大淋巴结。蛔虫感染患儿可能伴发营养不良体征。

3. 下腹疼痛:需进行性别特异性鉴别。女性患儿应排除妇科急症(如卵巢囊肿蒂扭转表现为突发剧痛),男性患儿需检查睾丸位置及血运情况。

(三)伴随症状解读

1. 发热反应:体温升高提示感染性病变。阑尾炎患儿可出现发热进行性加重,与腹痛程度呈正相关。

2. 呕吐症状:呕吐物性质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肠梗阻患儿可见胆汁性呕吐,后期可出现粪样呕吐物。

3. 排便异常:感染性腹泻多伴发热;血性腹泻需警惕细菌性痢疾(里急后重)或炎症性肠病(慢性病程)。

4. 消化道出血:不同部位出血特征各异。肠套叠表现为果酱样便,直肠出血多为鲜红色,常附着于粪便表面。肛裂患儿可见排便时哭闹、肛门括约肌痉挛等表现。

三、儿童腹痛的科学处理方案

(一)基础处理原则

1. 初步评估与监护

患儿出现腹痛症状时,应首先保持安静体位。监护者需系统记录疼痛特征(部位、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发热、呕吐、腹泻等)。若症状短暂缓解且患儿一般状态良好,可继续密切观察。

2. 饮食管理策略

急性期推荐采用BRAT饮食(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高脂、生冷)及难消化食品。对于饮食过量导致的腹痛,建议采用少量多餐制,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溶液。

(二)家庭干预措施

1. 温度调节疗法

针对寒冷诱发的腹痛,推荐使用40℃左右温热敷贴(注意防烫伤),每次15-20分钟。温热刺激可通过激活热感受器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

2. 腹部触压技术

采用改良IAP按摩法(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环形按摩),力度以腹壁下陷1-2cm为宜。每日2-3次,可促进肠蠕动速率提升30-40%,有效缓解功能性腹痛。

(三)医疗干预指征

1. 急诊预警征象

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 持续剧烈疼痛(VAS评分≥7分)

- 伴随全身症状(高热>38.5℃、意识改变)

- 消化道危象表现(呕血、血便、肠梗阻体征)

- 进行性加重超过60分钟

2. 临床就诊准备

就医时应准备:

- 症状时间轴(起病、演变过程)

- 相关诱发因素记录

- 近期用药及饮食史

- 既往检查资料(建议拍照存档)

儿童腹痛管理需要家长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建立分级应对策略。日常应注重预防性措施,包括规律饮食、适度运动和心理调适。当出现预警症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诊治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 2020,58(3):5-12.

[2] Hyams JS, et al. Functional Disorder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Gastroenterology, 2016.

[3] 国家卫健委. 儿童急性腹痛诊疗指南(2022版)[Z]. 2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