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构建六位一体“马上急救”服务体系
近年来,马鞍山市卫生健康委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马鞍山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加快健康马鞍山建设。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聚焦民声呼应,作为年度重点改革选题持续推进,努力实现“让市民享受到长三角一流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目标,通过创新构建六位一体“马上急救”服务体系,年受理急救电话23万个,年院前急救5.6万人次,群众急救呼叫满足率达100%,筑牢了全民健康“第一防线”。
其中,“马上急救”品牌建设被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推选为“2024全民健康典型案例”,马鞍山市2023、2024连续两年在中国急救大会作经验交流,在2024年“浙苏皖闽”四省急救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一是多功能呼救实现“呼叫零障碍”。在传统电话呼救的基础上,全省首创了“马上急救”微信小程序便民呼救平台,满足听障人士等不同群体的呼救需求,实现精准定位、呼叫即就诊、无障碍交流。这一经验做法被安徽省卫生健康委推广,并得到中国残联、安徽残联的肯定。
二是一体化指挥实现“急救零等待”。通过升级改造市级“120”急救调度指挥平台,整合全市三区三县医疗急救资源,实现急救一体化指挥“十统一”,即:统一急救受理、统一急救调度、统一急救标识、统一急救装备、统一人员配备、统一服务流程、统一诊疗规范、统一电子病历、统一急救收费、统一质控考核。目前,市级“120”急救调度指挥平台实现同时呼入16路电话,急救电话3秒接听率达100%。
三是市县乡布局实现“急救零距离”。2023年初,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县三区新建9个乡镇急救站,弥补了本市农村地区院前急救的空白,至此,在安徽省率先建成集1个“市级急救中心”、14个城区急救站、9个农村地区急救站于一体的市县乡三级急救体系,配置83台救护车和320名急救人员,全市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0.47分钟,让城乡群众能够享受到急救同质服务。
四是水陆空联动实现“急救零盲区”。2023年6月,安徽马鞍山120水上急救分站正式建成启用,成为安徽省长江水面唯一的水上急救站。自启用以来,多次开展长江马鞍山段溺水、水上及临江突发事件医疗救援,提升了马鞍山陆地与水上急救一体化水平。同年,马鞍山市在国内首创无人机急救,参与马鞍山马拉松赛等协同救治保障,实现院前急救关口前移,全力打造“全时空”立体医疗救援全国样板。
五是社会化自救实现“急救零延误”。针对心脏性猝死事件频发,安徽省马鞍山市积极构建“社会化急救体系”,有效解决“黄金四分钟”急救难题。通过大数据与信息技术赋能,打造高效的社会化急救呼应系统,确保心脏骤停患者在救护车到达前的黄金四分钟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自救互救,提升了社会化急救的效率,推进“健康马鞍山”建设。
六是法制化保障实现“急救零缺位”。长三角首部地级市急救法规《马鞍山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于2024年5月1日颁布实施。切实打通了“政府怎么建急救、卫健怎么管急救、120怎么干急救、部门怎么保急救、群众怎么帮急救”等5个方面的制度障碍,实现“以法治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中国人大》杂志专题报道马鞍山市立法保障推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改革的实践经验。
责编:阎秀峰 王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