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给了晨晨(化名)第二次生命,你们是孩子的再生父母。”2024年12月31日上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亲属活体肝移植术后的患儿晨晨与家人手持锦旗来到移植科,向把晨晨从“鬼门关”拉回来的移植团队表达谢意。
1个多月前,3岁的患儿晨晨因急性重度肝衰竭命悬一线,自治区人民医院移植科、儿科等多学科团队准备为她紧急实施活体肝移植手术。最终,晨晨的母亲黄女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手术台,捐出自己的部分肝脏。如今,晨晨的身体状态几乎完全恢复正常,腹部只留下并不显眼的手术切口疤痕。
孩子因摔跤致肝衰竭,全家争相捐肝最终母亲配型成功
黄女士告诉医生,2024年11月8日,晨晨因玩耍摔跤,腹部受到了撞击,右上腹皮肤擦伤,由于晨晨哭闹不止,夫妻俩立即带着晨晨前往其他医院接受治疗。在辗转3家医院就诊的过程中,晨晨的各项指标均提示病情逐渐恶化。4天后,家属将晨晨转至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急诊就诊,经医院医生初步评估,晨晨出现了肝挫伤、血小板减少、中度贫血等情况,随即晨晨被转入儿科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2024年11月15日,晨晨的病情急转直下,迅速进展至急性肝衰竭、肾衰竭,出现了浅昏迷、无尿、休克等症状。儿科重症监护室团队立即为晨晨进行抢救。同时,全院多学科团队紧急会诊,进一步诊断晨晨为急性肝衰竭,肝昏迷,合并有急性肾衰竭、严重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该病情凶险,救治时间窗极短,死亡率极高。
由于晨晨的生命体征不平稳,需要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只有进行肝移植手术才能挽救其生命。但等待器官捐献具有不确定性,而晨晨当时的病情危急,时间不等人。医院移植科主任赖彦华建议,可以考虑进行亲属活体肝移植,并且直系亲属之间器官的同源性较高,不容易发生排斥反应,这也是目前可选择的最佳治疗方式。
亲属活体肝移植的关键一步就是要确定供肝者,为此,晨晨的父母及其父母的直系家属连夜赶往医院进行配型。在等待供肝评估阶段,随着血管活性药剂量的逐渐增大,晨晨的酸中毒情况越来越严重,病情迅速进入恶性循环,晨晨随时面临死亡。
医院儿科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儿童保健科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代艳决定,立即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这是唯一可能让晨晨撑到肝移植那一刻的方法。
与此同时,医生将亲属活体肝移植的可能性和风险告知了晨晨的家属,并指导他们进行供体评估前的准备工作。配型进展顺利,考虑到晨晨的病情危重,手术刻不容缓,因此,团队表示要立即申请紧急伦理审查,以便尽早实施手术。
伦理审查一波三折,家人由顾虑重重到最后统一意见
医院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简称移植伦理委员分会)接到申请后,立即与各位委员进行沟通。这也是医院首次召开的紧急活体肝移植伦理审查会。
伦理审查会上,委员们再次说明了晨晨的病情,并告知家属活体移植的风险。经过一番讨论,祖辈家属们仍对晨晨父母捐献部分肝脏的决定有顾虑,因此第一次伦理审查未通过。当天,晨晨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生命垂危。次日,晨晨的父母说服所有家庭成员后,再次来到移植科,恳求医生为晨晨进行肝移植手术。
移植伦理委员分会随即开展第二次紧急伦理审查。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讨论,黄女士的全体直系亲属均同意其捐献部分肝脏救女儿的决定,全体委员同意了黄女士的捐献申请,并为这位年轻母亲义无反顾、全力以赴救治幼女的决心所感动。
多学科协作全力以赴,奋战7小时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
会议召开后的第二天,在医院医疗管理科、手术室、麻醉科、输血科等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下,赖彦华带领移植团队分成获取组和移植组2个小组进行手术。
获取组采用先进的影像技术精确规划供肝的切除范围,通过腹腔镜的放大视野功能,辨别肝脏血管和胆管的解剖结构,取出供肝,将手术创伤控制在最小范围,确保黄女士的安全及其剩余肝脏的功能完整。经查阅相关文献,这是广西首次开展腹腔镜活体供肝切取手术。
与此同时,移植组对供肝进行修整,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其植入晨晨的体内,重建肝脏的血液循环和胆汁引流,手术过程井然有序、无缝衔接,历经7小时的紧张奋战,活体肝移植手术顺利完成。经过1个月的术后恢复,母女俩人均顺利出院。
急危重症肝衰竭的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救治难度大,医院移植团队以腹腔镜微创获取供肝,腹腔镜辅助全肝移植,ECMO支持下为复杂高危高龄患者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跨血型肝移植等技术为依托,构建了急危重症肝衰竭肝移植全天候全流程的救治模式。
在5年时间里,移植团队针对急危重症肝衰竭患者,通过术前ICU支持,术中以维持循环稳定、麻醉监护管理及体外转流等技术作为支撑,术后形成精准防控感染、全方位脏器功能维护及个体化免疫调节等多学科协作的高效救治链条,极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此次供肝切取手术方式采用了腹腔镜微创技术,达到了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腹部疤痕小的效果。这一手术的完成,标志着自治区人民医院器官移植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未来,医院移植团队将继续以腹腔镜亲属活体供肾、供肝切取,腹腔镜辅助全肝移植技术为特色,建立器官移植微创化技术体系,造福更多的器官衰竭患者。
(责编:阎秀峰 王韵涵)